您当前的位置:郭世波 >> 正文

令人惋惜又钦佩!六旬老人唱庐州大鼓五十多年 身患胃癌仍坚持希望有人接班

发表日期:2017年05月21日 来源:中国最好的肿瘤医院

庐州大鼓这个曾广泛流行于安徽的曲艺形式,如今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。近日,江淮晨报、江淮网记者慕名来到庐州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窦常胜家中,老人一边敲着大鼓,一边唱起自己的成名曲目《酒书记》,声情并茂之中让人暂时忘却了68岁的他是一名身患胃癌的老人。

从小路边自学 自创南北综合唱腔

尽管年近古稀,但是当记者来到在高刘社区的窦常胜家里时,老人还是十分利索地从包里拿出大鼓,支起架子,表演一段庐州大鼓给记者看。一鼓、一棍、一夹板,窦常胜唱起了自己当年的成名曲《酒书记》。

“我从小就是听着他的戏长大的,现在我的孩子都开始听了。” 平时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庐州大鼓,如今刚刚听到大鼓一响,邻居张女士牵着孩子立刻跑过来围观。

窦常胜告诉记者,今年已经是他表演庐州大鼓第55个年头,“记得第一次看到庐州大鼓,是在某一年冬天,小学放学后,路边有一个唱戏的,我就坐在那儿听了好久。”窦常胜回忆道,之后每天放学,都会在路边听老艺人唱一段庐州大鼓,回家后自己跟着模仿学习。

庐州大鼓是吸收多种曲艺的一种民间剧种,曾流行于淮北、长江两岸和江淮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。庐州大鼓优美动听,以当地方言为基础,没有丝弦伴奏,只以大鼓、简板或犁铧片击节。曲调简单,通俗易懂。有南口、北口、花口三种唱腔。

长大后,在随后跟着大鼓名家胡东全学艺后,窦常胜结合了南口以及北口的技巧,创作出了自己的唱腔,独树一帜。记者看到老人在表演时,手、眼、身、法、步每一个都富有韵味,犹如珍珠落玉盘,余音绕梁,沁人心脾。

自编曲目接地气 连续演出一个月

每一次重大演出后,老人都会留下一些感想,如今在窦常胜家里收藏着许多老照片和当时唱戏时留下的日记,其中包括老人曾经去北京等地表演的照片。

“但是印象最深的,是1979年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时唱的《酒书记》。”窦常胜称,《酒书记》是一段用诙谐的语言讽刺当时社会不良风气的庐州大鼓,结果当时反响很好,随后被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数万盒磁带,“这个让我一唱成名。”窦常胜说。

窦常胜告诉记者,自己除了唱经典曲目之外,经常会根据不同的节日、主题,创作不同的曲目来唱。因为“接地气”,所以在当时许多人都纷纷邀请窦常胜来唱庐州大鼓。窦常胜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曾经一个月每天晚上都被邀请到生产队演出。

“一晚一唱就是两三个小时,唱一晚上两块钱,现在看起来很少,但是当时也算不小的收入了。”窦常胜告诉记者,最重要是自己庐州大鼓的唱腔,得到了百姓的认可。

身患胃癌继续唱 渴望找到接班人

正当窦常胜认为自己会不停地将庐州大鼓唱下去时,在2014年,窦常胜发现自己吃饭不易消化,去医院检查之后,发现自己已经身患胃癌。为了治疗,窦常胜不得不放下庐州大鼓,偶尔在家拉拉二胡。

如今经过三年的反复治疗,目前胃癌已经基本痊愈,但是尽管身处观察期,但是身体一旦恢复一点,窦常胜又立刻拿起庐州大鼓练唱。今年二月份,就重新站在社区晚会的舞台上,表演心爱的庐州大鼓。

在今年二月底的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成立大会上,窦常胜被选为理事会员,如今也成为庐州大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“心里当然开心,这门老艺术,又被引起注意,但是还需要有更多人来接班。”窦常胜说道。

窦常胜告诉记者,曾经有两名徒弟,但是均坚持不下去,而选择离开。这样一门声情并茂的传统艺术,在合肥面临无人传承的窘境。“没‘钱途’,都不愿意。”窦常胜告诉记者,早在2008年,庐州大鼓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而他渴望有人能够学习传承庐州大鼓,为发扬这门艺术做点贡献。

提高警惕,警防医托,请认准官方平台。 最近医托经常出没于我院挂号处、我院大门附近、地铁口、火车站、汽车站、希望广大患者不要上医托的当,来院过程中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搭话,交流,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,配合公安部门与医托斗争到底。
权威专家
孙浩   教授

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位,中国抗癌协会委员会副主委,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先进者。

累计治疗2589位,在线答疑5648问题。

专业擅长:中医药治疗肺癌、肝癌、胃癌、肠癌、乳腺癌、淋巴瘤、脑瘤、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,并在肿瘤术后预…[详情]

健康通道

本医院是市医保定点医院,国际化平价医院,无节假日医院。

联系我们